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四川省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行政处分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4:57:21  浏览:864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行政处分规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行政处分规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30号]


  《四川省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行政处分规定》已经2009年2月3日省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


省长:蒋巨峰
二○○九年二月十八日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监督管理,预防和处理城乡规划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是指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制发与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的;
  (二)擅自将应当由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履行的城乡规划行政审批权下放给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下级政府、各类开发(园)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的;
  (三)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的;
  (四)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
  (五)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未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或者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未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
  (六)报送总体规划审批前,未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以及对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不依法及时公布的;
  (七)制定的近期建设规划,不按规定上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的;
  (八)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的;
  (九)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违反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
  (十)未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
  (十一)乡、镇人民政府对乡、村庄规划区内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不依法查处的。
  第四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制发与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的;
  (二)擅自将应当由本部门履行的城乡规划行政审批权交由其他单位或人员行使的;
  (三)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四)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五)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送审批前,未依法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按规定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的;
  (六)编制的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七)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或者作出的规划许可内容违反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的;
  (八)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九)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十)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未依法予以公布,或者未按照规定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即同意修改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的;
  (十一)对建设单位提出的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变更规划条件申请,或者对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的临时建设许可申请,予以批准的;
  (十二)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五条 土地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二)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或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办理乡村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
  (三)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城乡规划区内土地用途的。
  第六条 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对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的;
  (二)核发施工许可证时,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内容的;
  (三)对未取得规划许可和规划核实手续的建设工程予以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
  第七条 投资主管部门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对属于行政监察对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八条 房屋产权登记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对未经规划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新建房屋进行产权登记的;
  (二)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办理房屋设计用途变更登记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内容的建设单位颁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
  第九条 城乡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单位或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对属于行政监察对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没有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工作的;
  (二)以送礼、宴请、回扣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任务的;
  (三)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及规划条件,编制城乡规划和进行建筑设计的。
  第十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属于行政监察对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开除处分:
  (一)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规划许可的;
  (二)指使、授意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违反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及规划条件进行设计的;
  (三)不按照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及规划条件进行工程建设,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
  (四)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工程建设的;
  (五)未经批准或不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或者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
  第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对属于行政监察对象的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
  (一)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要求、命令、指使有关主管部门实施行政审批的;
  (二)强令违反城乡规划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的;
  (三)干扰、限制、阻挠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查处城乡规划违法违纪案件的;
  (四)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好处,或者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亲友或身边工作人员说情,谋取私利的。
  第十二条 有关责任人员主动交代违法违纪行为,并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的,应当减轻处分。违纪行为情节轻微,经过批评教育后改正的,可以免予处分。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行政监察机关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需要给予政纪处分的,按照处分权限和相关程序规定办理。受处分人员不服处分的申诉与复查复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对非行政监察对象违反本规定的,调查机关可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处罚建议,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需要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业处理的,建议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对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的行政处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五条 其他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的行政处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9年4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福州市劳动争议处理若干规定》的决定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福州市劳动争议处理若干规定》的决定

闽常〔2007〕7号


(2007年3月28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福州市劳动争议处理若干规定》进行了审查,认为其内容与上位法没有抵触,决定予以批准,由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施行。

福州市劳动争议处理若干规定

(2006年12月6日福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7年3月28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合法、公正、及时地处理劳动争议,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的处理,适用本规定。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的处理,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建立健全预防劳动争议发生的机制,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条 市、县(市、区)依法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管辖权限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导、监督县(市、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代表、同级工会的代表和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可以是当地经济管理部门、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的代表,主任由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代表担任。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用人单位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调解本单位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二)督促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严格履行调解协议;

  (三)对用人单位和职工进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教育,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工作。

  行业、乡镇、街道可以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或者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主任由同级工会代表担任,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工会。

  第六条 本规定所称的劳动争议包括:

  (一)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劳动者和劳动者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执行国家和本省、市有关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支付经济补偿金、赔偿金、违约金发生的争议;

  (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引发的争议;

  (六)依法应当受理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为劳动争议的当事人。

  与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劳动争议处理活动,也可以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

  第八条 用人单位合并或者兼并前发生的劳动争议,合并或者兼并后的用人单位为当事人。用人单位分立前发生的劳动争议,分立后的实际用人单位为当事人;分立后承受劳动合同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的或者分立时剥离资产影响劳动者权益的,分立后所有用人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解散、撤销、歇业或者破产的,依法成立的清算组织为当事人,未成立清算组织的,其开办单位为当事人。

  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者经营权发包给自然人或者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该自然人或者组织招用的劳动者申请仲裁的,以发包方作为承担用工主体责任的当事人,该自然人或者组织为第三人。

  第九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劳动者,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者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参加劳动争议的处理;无继承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参加劳动争议的处理。

  第十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为三人以上,并有共同事实和理由的,应当推举仲裁代表人参加仲裁活动,代表人人数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确定。

  第十一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仲裁代表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劳动争议处理活动。委托他人参加仲裁活动,必须向仲裁委员会提交有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代理人应当依照委托权限参加劳动争议处理活动。

  第十二条 处理劳动争议应当依据: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集体合同;

  (三)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合法的规章制度。

  第十三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四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

  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

  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或者当事人因不可抗力超过申请调解、仲裁时效提出申请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五条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六条 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本市重大疑难劳动争议以及各区内下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

  (一)市属国有、集体和国有控股企业;

  (二)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

  (三)三十人以上的集体劳动争议;

  (四)市属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五)中央国家机关、外省市和境外驻榕机构;

  (六)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授权或者指定管辖的劳动争议。

  本市各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区内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和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授权或者指定管辖的劳动争议。

  第十七条 县(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下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

  (一)辖区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

  (二)县(市)属及以下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三)中央国家机关、省、外省市、境外驻县(市)机构;

  (四)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定管辖的劳动争议。

  第十八条 县(市、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发现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不属于本委管辖的,应当在五日内移送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移送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受移送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受移送的劳动争议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委管辖的,应当报请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书期间提出,受理案件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三日内作出裁定。

  各县(市、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定管辖。

  第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申诉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决定,并书面告知当事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当事人可以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条 在审理过程中,被诉人在答辩期间提出反诉的,可以与本诉合并审理;在答辩期后提出的,若另一方当事人同意,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与本诉合并审理。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仲裁员、书记员、鉴定人、勘验人以及翻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当事人可以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其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

  第二十二条 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依法提供证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证据后,应当出具收件收执。

  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用人单位形成或者保管的证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责令用人单位提交或者依职权主动收集证据;用人单位拒不提交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继续审理案件,并按照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原则作出裁决。

  第二十三条 在审理过程中,需要对患病、非因工负伤或者因工负伤的当事人作出疾病或者伤残评定等级鉴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无法将解除劳动合同书面通知直接送达劳动者,但按规定采取下列方式之一的,视为送达:

  (一)交与劳动者同住的成年亲属签收;

  (二)邮寄送达;

  (三)公告送达。

  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公告送达应当在前款第一、二项无法实行情况下,方可采取,以用人单位发出公告之日起满三十日为送达日期。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可以参照下列凭证认定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者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并能体现用人单位聘用关系的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它能证明双方劳动关系的凭证。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初步审理后,可以根据劳动者的申请,先行作出部分裁决:

  (一)用人单位无故拖欠、扣罚或者停发工资超过三个月,致使劳动者生活确无保障的;

  (二)劳动者因工负伤,用人单位不支付急需的医疗费的;

  (三)劳动者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支付急需的医疗费的。

  当事人对先行作出的部分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作出部分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经审查决定维持部分裁决的,自决定送达之日起,部分裁决即发生法律效力。用人单位逾期不履行部分裁决的,劳动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 一方当事人对于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可能使裁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将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法律规定提交人民法院。

  第二十八条 在审理过程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下列有关事项,应当书面作出裁定、决定或者通知:

  (一)受理仲裁申请;

  (二)仲裁管辖权异议;

  (三)驳回仲裁申请;

  (四)回避申请;

  (五)中止、终结、恢复或者重新审理;

  (六)撤回仲裁申请;

  (七)当事人申请延期的处理;

  (八)纠正仲裁调解书、仲裁裁决书的笔误;

  (九)中止或者终结原裁决的执行;

  (十)其他需要作出裁定、决定或者通知的事项。

  对前款第(二)项裁定,当事人可以向作出裁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复议一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第二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终结案件审理:

  (一)申诉人申请撤回仲裁申请的;

  (二)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期间,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的;

  (三)劳动者一方当事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仲裁权利的;

  (四)依法应当终结处理的其它情形。

  第三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审结。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审理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下列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间:

  (一)勘验、委托鉴定的时间;

  (二)公告送达、交邮在途的时间;

  (三)管辖权异议的处理时间。

  第三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根据协议内容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即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裁决,作出裁决后,应当制作裁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三十二条 劳动争议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仲裁费。

  劳动者交纳仲裁费确有困难,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受案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减、缓、免交仲裁费:

  (一)没有固定收入的伤病残人员;

  (二)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人员;

  (三)追讨欠薪的农民工;

  (四)按规定可以接受法律援助的人员;

  (五)其他确有困难的人员。

  第三十三条 仲裁工作人员在劳动争议处理活动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泄露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是仲裁员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予以解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发生的争议、非法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后因赔偿金额发生的争议,参照本规定处理。

  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争议,参照本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



关于呼和浩特、南昌、柳州、昆明铁路局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通知

铁道部


关于呼和浩特、南昌、柳州、昆明铁路局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通知
铁道部



呼和浩特、南昌、柳州、昆明铁路局:
为确立铁路局市场主体地位,落实资产经营责任,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率和效益,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决定今年在呼和浩特、南昌、柳州、昆明铁路局(以下简称四局)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根据《铁路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暂行办法》(铁财〔1998〕18号)的有关规定,
现对四局1998年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经营性及非经营性资产的界定
铁路局资产不进行资产评估,按1994年全路清产核资估价及1995年至1997年间变动因素增减后确定。其中非经营性资产是指营业外单位及生活段的全部资产(包括房产,不包括土地资源)和职工住宅,经本次核定的数额,年度考核时不再进行调整。
经核定,截止1997年末:
呼和浩特铁路局:国家所有者权益为528602万元,实收资本为610567万元,经营性资本为402516万元,非经营性资本为126086万元;
南昌铁路局:国家所有者权益为2050491万元,实收资本为2072749万元,经营性资本为806846万元,非经营性资本为1243645万元;
柳州铁路局:国家所有者权益为772229万元,实收资本为755337万元,经营性资本为651687万元,非经营性资本为120542万元;
昆明铁路局:国家所有者权益为549160万元,实收资本为595787万元,经营性资本为471652万元,非经营性资本为77508万元。
二、资产经营责任考核
1、资产经营责任考核指标:
(1)呼和浩特铁路局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95.724%,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为-5.616%,投资收益上缴率为0。
(2)南昌铁路局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0.002%,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为0.005%,投资收益上缴率为0。
(3)柳州铁路局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94.254%,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为-6.809%,投资收益上缴率为0;
(4)昆明铁路局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99.044%,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为-1.114%,投资收益上缴率为0。
2、考核办法。
(1)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上缴率三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上述三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60、20、20(分)。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具体计算办法,按《〈铁路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一)》(
财综〔1998〕35号)文办理。
(2)被考核人为铁路局长、党委书记、副局长(含三总师、局长助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3)被考核人年初向财务部门交纳抵押金,年终依部考核结果由财务部门返还抵押金。
抵押金的交纳数额,党政正职为1万元,党政副职及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为8千元。
考核结果为优秀的,返还抵押金,另给予抵押金数额1倍的奖励;良好的,返还抵押金,另给予抵押金数额50%的奖励;合格的,返还抵押金,另给予抵押金数额20%的奖励;不合格的,抵押金不予返还。
3、考核期间遇有领导班子成员变动时,由被考核铁路局提出建议,报部营运决策会议批准后进行调整。
三、正确处理全路运输集中统一指挥和铁路局自主经营的关系
1、确立四局市场主体地位,明确四局自主经营权力。
(1)在优先保证直通客货运输的前提下,四局有权设计管内运输产品,调整管内运力,组织管内运输,按法律、法规和部规章有关规定确定管内浮动运价。
(2)对通过能力不限制的分界口,在确保直通客货运输的前提下,相邻两局通过协商,可以加开在两局管内运行的直通旅客列车,并报部备案。在春运和暑运期间,两局管内加开直通旅客列车与全路临客开行矛盾时,应服从全路安排。
2、合理配置资源,为四局自主经营提供保证。
(1)保证呼和浩特局年接入空敞车总量(含企业自备车)不低于铁路运输生产经营计划数的90%。
(2)保证四局总现在车保有量(月间日均,含企业自备车)不低于铁路运输生产经营计划保有量的95%。
(3)因全路运输需要临时调用配属给四局的运输设备时,使用局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3、四局维护全路运输集中统一指挥的责任。
(1)严格执行部装车去向计划、分界口交接车计划和排空车计划,服从运输集中统一指挥,认真执行调度命令,完整准确地进行运输统计。
(2)完成货车周转时间指标。
四、增大运输进款收入的激励力度
在继续执行现有的财务清算办法的同时,对四局中超额完成直通运输进款计划的铁路局,按直通运输进款超额部分的20%增加清算收入。
五、明确铁路局设备大修权利
四局在保证运输需要和运输安全及机车、客车质量的前提下,拟定机车、客车年度大修计划。机车、客车大修按照本局经营目标需要和可能,自主安排,自选厂家,费用依局厂签订的合同办理。四局有权探索修制改革,但局做厂修或选用大部件入厂修理方式时,应报部审批后实施。四
局有权决定各类设备的报废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线路(含桥隧、路基)大修仍按现行办法办理。
六、落实铁路局其他经营自主权
1、在遵循部技术标准的前提下,除部必须控制的少量确保安全的关键物资外,四局有权自主采购各类原材料、燃料、设备、配件并对其质量和运用安全效益负责。
2、四局有权拒绝执行部内有关部门自行出台的增支文件或者指定厂家购置指定物资设备的要求。
七、资产经营考核指标的调整
考核期间,遇有下列情况时,允许四局提出申请,报部营运决策会议批准后,调整其资产经营考核指标。
(1)遇特大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等不可抗力影响。
(2)铁路局完成货车运用指标,达到分界口接车要求,部配置运力资源保证不足时。
(3)按部统一部署,为确保行车安全等增支额度大,路局难以消化时。
八、四局试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期限为一年。部局间暂不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
九、四局要认真贯彻此通知精神,立足自身,眼睛向内,大胆探索,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抓好细化落实。要注意研究问题,积累经验,重要情况及时报部。



1998年6月29日